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合肥市佛教协会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合肥佛教 > 庐佛人物 >

太虚大师高足-寄尘法师传

时间:2013-10-08 17:4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寄尘,法号藏塋,俗称祁,本县祁小河湾人(今属桃花镇),1885年生。家贫,八岁时由西庐寺三惺方丈收下为徒。稍长,三惺见其聪慧,送其去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学习禅宗佛法。此时,太虚法师在佛学院讲学,亦爱寄尘之才华德慧过人,并通过中华佛教会遴选送其去日本留学,研读佛教法理。三年后学成回国。此时,太虚法师应蒋介石之邀,在奉化住持雪窦寺。寄尘因与太虚法师师徒情深,回国后便投向雪窦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软禁于雪窦山,雪窦寺便成为张将军常去之处。这段时间,寄尘和尚常与张将军见面攀谈。曾在西庐寺做过账房的王保环先生说:“寄尘是见过大人物的人,尤为敬重张学良将军的为人。张学良被软禁在雪窦寺内已失去自由,仍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兴亡。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全国奋起抗战的消息传到雪窦山,张将军十分兴奋。平时他独自在房间吃饭,这天特地到餐厅用膳,慷慨激昂的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抗日,这一天终于被我等到了,以后我即便死在这里,也心甘情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雪窦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寺院,蒋经国祖母王采玉常到此拜佛念经。寄尘和尚卓锡于雪窦寺时,已是一位留学归来的名僧。在此,他与太虚法师同蒋介石有过合影。寄尘在住持西庐寺以后,曾把这一照片悬挂在方丈正厅上,并供奉太虚法师的绣像,这是西庐寺内外僧俗两众尽人皆知的事实。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浙一带相继沦陷,寄尘由雪窦寺回到西庐寺。两年后,即1942年春,三惺方丈约集周、叶、吴、程四大施主于西庐寺集会,将衣钵传于寄尘和尚。寄尘平时持戒严谨,禅学造诣精深。三惺这一让贤提议得到施主们的确认,从此寄尘便住持西庐寺。

    寄尘接替西庐寺方丈一年后,三惺法师圆寂。当年秋,寄尘为祭奠三惺恩师,设坛传戒,历时一个月,受戒子弟一百多人。1944年合肥地区大旱,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年初春合肥地区仅降雨四毫米,夏种缺水栽不上秧,入秋又遇大旱,大部分庄稼绝收。米价上涨,农民没有收成,庙田地租缴不上,香火收入大为减少。寺内一百多僧侣生活无着落,寄尘带着一班僧众,节衣缩食,在山坡上种豆、栽山芋以补充供应不足。山下之居民上山求食者甚多,寄尘叫大斋堂施食。时有一李姓饥民,正托人卖妻得钱糊口,寄尘闻之给这户人家送米五斗,救下这家老小。山下一些老人至今谈起寄尘体恤穷困俱皆称是。

    1945年时,寺内经济稍有转机,寄尘又着力整修殿堂僧舍,将方丈原来的一幢旧房返修重建,为之一新。寄尘作为中华佛教会理事,经常为中华佛教会撰文,多次在中华佛教会会刊《海潮音》上发表关于禅宗佛说的论述,为各方所关注。

    寄尘方丈善待穷人,但对山下豪强却不屑于逢迎与周旋,所以当时有人称他为“大眼眶”,意思是瞧不起人,给自己的佛途埋下了隐患。寄尘在住持西庐寺方丈五年后,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半身不遂 。监院寄坤和尚本来对寄尘任住持方丈一事心中不服,耿耿于怀。仗着他曾担任乡联保主任一职,与山前山后乡绅们有着种种往来,便背着寄尘方丈,约集一百多人,在农兴集街上开会,议决以“戡乱时间,维护治安”为名,不准紫蓬山办香会,向山上发出通牒,聚众发难。扬言要将寄尘捆绑丢到山沟喂狼。此时的寄尘方丈卧病在床,对于这一来自寺院内的突然袭击难以应付,虽然外面有着种种可利用的关系,但远水救不了近火,遂准备与之一拼死活。时有三河商人董某劝他暂避,于是连夜用轿子把他抬到丰乐河。因怕寄坤派人追杀,在丰乐河下轿,又转雇人抬到三河街董某一亲戚家,由三河街乘运米大船到南京下关。一路上由方丈内照客丁永年随同服侍。的在南京下关下船后,雇车转往市内之珠江路香林寺。香林寺住持本僧大师是寄尘在闽南佛学院的同学,对于寄尘的到来,热情接待,安排治疗。在南京中央医院诊治时,一美国医生接诊说:“你这样的病,在中国现在医疗条件下,钱再多我们也治不好。”

    寄尘离开西庐寺,监院寄坤和尚住持寺内外一切事务。名不正,言不顺,寺院管理出现混乱,于是便约请合肥教育界名人丁洽明、明教寺住持藏印等去南京香林寺再邀寄尘回西庐寺。丁洽明、藏印等人出面担保寄尘的人身安全,寄尘方于是1946年12月中旬回到 合肥明教寺养病。寄尘自知病重难以康复,约请藏印等的为证,留下遗书,将西庐寺方丈一席交给寄坤。1974年3月22日在明教寺圆寂,享年五十二岁,遗体由丁永年护送回紫蓬山,坐缸火化,骨灰埋葬在塔院三惺墓下方。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