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合肥市佛教协会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合肥佛教 > 庐佛人物 >

通元和尚传略

时间:2013-10-08 17:3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通元长老,俗名袁宏谟,祖居肥西将军岭南袁店,清道光八年(1828年)生,兄弟三人,排行第二,所以人称袁二和尚。幼时家境贫寒,爱读书,好击剑,年长时身材魁伟。兄弟们以耕田种地奉养老母,孝称乡里。有一年饥荒,全家挨饿,妹夫周盛传当时也穷得无米下锅。袁宏谟与周盛传商量,忍痛将妹再聘,得聘金与周家分享,两家人才得以活命。后来,周盛传发迹时,将袁氏接回完聚。
 
    袁宏谟性格刚直,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有一天族人某某欺侮邻居,他看不过,上前劝说,不料那人蛮不讲理,反而大骂袁宏谟。袁宏谟气愤之下,“执而戮之”。自知闯下大祸,加上对当时社会不满,遂离家出走,将母亲托请周盛传照看,仗剑去江南投太平天国军,入忠王李秀成帐下。李秀成看中他能文能武,推心任之。袁随李秀成转战江浙,屡建战功,累升至将军。同治二年(1862年)袁宏谟任杭州守将时,周盛传时任淮军将领,随同李鸿章进攻杭州。周盛传仗着有此内亲关系,单骑进入杭州城,以高官厚禄劝降。袁宏谟大怒,斥责周盛传说:士为知己者死,岂能贪爵禄。满清腐败,民不聊生,便是你们竭力为其卖命,不过使它苟延数十年罢了。今日我以私谊放你回去,明日请以干戈相见。周盛传拂袖而去,两军相持。周盛传因战不利,退数十里,无可奈何,乞请袁母以书信劝降。此时袁宏谟知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内部变乱,江浙各要塞战败信息纷至沓来,于“一夕忽失其所”,弃城潜去。
 
    太平天国军战败,袁宏谟异常痛苦,经常彻夜失眠,思念老母,于是潜回家乡。此时西庐禅院已毁于兵火,仅存李陵庙之李陵殿破庙三间。当他来到这断壁残垣的破庙投宿时,夜间却睡得很安稳。这时他已厌世,以老母在不远游,决然在此出家,削发为僧,取名通元和尚。
 
    通元和尚栖住在此破庙内,托钵乞讨为生,一日在山中行走时,被人认出是当年杭州之袁将军。袁宏谟出家之事被传扬出去,这时淮军各路将领如周盛传、周盛波、叶志超、吴秉权等在大破太平天国军后都已升官发财。对于袁宏谟当年忠贞不贰的节操与时下审时度势的隐匿俱皆称是,由周盛传倡导并首捐巨金,众皆解囊资助钱财、田产或承建殿宇,全力支持同源和尚重建西庐寺,在一片瓦砾废墟上大兴土木,数年间殿堂僧舍森严。通元和尚在西庐寺已初具规模后,又移往合肥城内之明教寺。此时明教寺也是历经兵火,破败狼藉。经过他的筹划、募资,整修殿宇数十间,辟明教寺为下院。身为西路四方丈的通元和尚,为了恢宏佛法,曾去芜湖广济寺向广惠长老求法,去九华山和五、五台山朝拜,并又打包北上,从北京取得《龙藏全经》一部,迎上西庐寺珍藏。从此开坛传戒,普度众生。
 
    光绪十二年,通元长老微疾而终,终年六十岁,骨灰安藏在紫蓬山南麓,后人建有通公塔。乡人视通元长老为神,祭祀香火不断。数十年后,寿州文化名人张树侯先生来游,通元五世孙三惺方丈拿出通元禅师行状(履历),张树侯为之作《西庐长老袁公传》,刻碑两块。一块立于西庐寺,现流失在山下某村民院落内,作垫脚石,尚未收回。另一块立于合肥明教寺,1985年修复明教寺时出土,现存放于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上一篇:懒悟法师年表
下一篇:下一篇:风雨佛门-三惺和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