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合肥市佛教协会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正文

肥西紫蓬山志

时间:2013-09-25 19:1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紫蓬山志序
 
余病衲也,向栖鸠兹之赭山,其地有桧轩。相传为黄山谷读书处,无可疑。嗣以海舶往来,山遂嚣然,不能虚静。因闻紫蓬山之幽僻,携瓶钵而来,与通元长老谈禅颇契,合有终焉之志。然入山来,有二疑,一疑淝水发源于此山,而《水经注》只曰良余未载紫蓬之名,而他书亦云,肥水出蓝关山与小蜀山,似不定在此。然姑且勿论。惟紫蓬一称‘李陵山’,陵,汉之降将,胡为祀于此。或曰,陵,魏李典之祖。典守合肥,因祀之。余辗转不得,其由此,又一疑。而无可晰其疑也。光绪甲申夏,京口李亚白先生,馆于此山前之周圩,初游紫蓬,闻‘李陵之说’,即疑之瑕。即探讨后,壬辰秋,宿山中六日,乃告予曰,陵,即墓也。《名胜志》载李典墓,又载李陵峡。峡,即典墓之过脉处。所谓‘李陵山’者,乃李典墓之所在耳。何必疑。阅岁,又来山中,同余访典墓,乃於俗传仙人洞得之。洞有石扉,及石案,非典之墓。而何又曰英西林中,丞昔驻兵紫蓬,亦云。及之,余蓄疑久,至是,乃昭晰若发矇矣。余遂以志,请先生诺之。今幸编就博采旁征体例,亦合较近贤之《钵山志》,及《大潜山志》,有过之无不及也。李先生极淹博,性又慈祥,厌弃科举业,一志著述。此外有《巢湖志》、《香花墩志》、《庐阳名辑要》诸书,皆虚心考订者。此志专析李陵之疑。吾愿紫蓬左右之诸大檀越,敬信奉持,勿再沿旧说,仍以‘李陵大王’四字横填胸臆,为有识者所窃笑,且滋后人之疑于无穷也。
 
光绪乙未年嘉平月浴佛日释虚腹谨顶礼
 
紫蓬山志
 
丹徒李恩绶亚白原辑 受业  周行原  李国松   周家颐   男炳荣校   本山住持僧三惺梦东续补
 
建置
 
寺不知始于何年 明季有鉴融和尚开山(按俗传赤乌年间山始有大小庙彼不知赤乌系吴大帝权年号汉未魏武帝操与吴争锋合肥时蜀魏不应以赤乌纪年也今不必远引断自有明为始)
寺毁于咸丰兵火 迨同治年间 僧通元募建厥款基钜 较昔更宏敞 屡次传戒 屹然称丛林
 
山水
 
紫蓬山 在合肥县西南七十里 有李陵庙 名将军岭 又名李陵山 肥水发源于此 按水经注 肥水出良余山 俗谓之连枷山 亦或谓之独山 当即此山也(康熙庐州府志)
紫蓬山 府西南七十里 有李陵庙 又名李陵山 一名良余山 水经注 肥水出良余山 俗谓之连枷山 即此(重修安徽通志)
千字山 在合肥县西南七十里 相传有樊哙墓(合肥县志按千字山与紫蓬山比连)山腰有泉 从石罅流出 极清澈 异于他水
马鞍山 在合肥县西南七十里 以形名(明隆庆志按马鞍山与紫蓬山相近)
鸡鸣山 在合肥县西北四十里 有上龙井
莲花山 在合肥西一百里 形似莲花 与李陵山相对 叠嶂数重 造其颠顶 天晴可远瞩 旧志云 有石鉴莲花 故名
公鹅岭 在紫蓬山迤北 下即孙家窪
李陵峡 距小蜀山又十里 为石佛山 其山两旁皆石 中有一径 曰竹冈 即李陵峡也(见名胜志)
蓝家山 在合肥西南八十里 肥水出焉 东南流入巢湖
仙人洞 在山上有石门 石桌 李典墓即此
李典墓(见名胜志)石丰十年 英翰署合肥县事 当驻兵紫蓬山 谓山上有魏将李典墓 见英公叙 邑人徐子苓 敦艮 吉齐诗集中(国传载三国志)
将军岭 在紫蓬山东麓 有南宋葛将军升墓 康熙志谓以李陵庙 得名者误
肥水 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
肥源 出紫蓬山北流二十里 分为二 其一东南流归巢湖 其一西北流经寿春 归淮(明隆重庆志)
肥水 出紫蓬山东北 径鸡鸣山 入金斗河 一支西北流东 复转南至东门外 即今余公庙 二水相合 故曰合肥(南欢志)
肥水 出合肥县西南八十里蓝家山 东南流入于巢湖(寰宇记)
肥水 出良余山
 
山水门(增)
 
仙峡桥 由仙人洞下至山腰 有路向西直达之 土人旧称为龙头 周六皆先生
易今名 盖因自仙人洞抵小仙人洞 必过渡于此 故也
獾子洞   过仙峻桥 由东山麓 窄路西向 经精悟禅师墓 穿小漳 便到 森木蔽天
时有云气上浮 下临莲花塘 地极幽静 一称小仙人洞
四川井 由獾子洞小路 至东岩 西有泉 潺潺流石际 其味甘洌 异于他泉土人
沿为今名 亦不知其所自始
国师岭 由紫蓬大门下山 至砖瓦窑 过冲直达 据山中老僧相传云 昔有某国师 自京都南下 参舒州投子禅师 路过该岭 憩息之 故遗今名
打子塘   在国师岭下 据土人云 乡中人乏嗣求子者 焚香于紫蓬山 后到国师岭 立其旁 拾石子 用力打过该塘 可以得子云
 
殿宇
 
西庐禅寺 在紫蓬山 同治年间 住持通元募化重修 殿宇台榭共百余间 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载有吴姓捐田九石 周绅捐田五十六石事 而犹称为李陵庙 仍沿俗说也 今特正之
大山门五间(邑人叶氏功德)门额 庐阳第一名山(歙县洪典籍福书) 中供弥勒佛 左右四天王像 灵官殿 五间左右寮房
地藏殿十五间(十方功德所施)店中木坛一座(东记文殊西记普贤)坛南地藏 北观音殿 左右十王 坛后一大石 有龙舌在此 迹如人坐
大佛殿十五间 中供一佛 二菩萨(迦叶阿难)两尊者 左右侍立(皆邑人周绅功德)殿外大雄宝殿 额洪福笔也
后殿三间祀(禹稷)二圣 每岁七月 乡农于此伸报 赛之虔额 曰躬稼贻府 周刚敏公盛波所立
大殿东禄 立堂三间 奉礼服湖南提督(周刚敏武)壮二公栗主 又周总兵行发附焉
又官厅三间 斋堂五间 大寮五间 俱在殿东
大殿西 方丈五间 对厅三间
观音堂三间 在大殿西后  醒目崖在堂后 为虚腹和尚习静 阅藏经处 崖极幽 推窗远眺 如入画图
八卦亭二层(邑人周绅施造)在方丈西
东山门前殿三间 祀关神勇像 盛军募建中殿三间 供真武大帝像(一曰祖师殿邑卞氏所建)后殿三间(邑人陈氏建氛扰后惟此独存)俗传为李陵大王殿
坛院三间 在寺墙外 又东崖龙头下菜辅 有屋三间 前为莲花塘 韦驮殿 及左右钟鼓楼(均为造)
藏经楼二十一间 中敬奉龙藏 旁设祖堂(待造)通公坛(寺山门前有银杏一株 数百年物也 毁于兵灾 今就其地筑坛 藏通元骨于此)
 
殿宇门(增)
 
望湖楼  在山巅之东北隅 主持僧梦东所建筑也 一日升因楼 苍雪坞  在山之东麓 寺主梦东上人 即坞中作‘小室’曰 碧溪精舍 为禅诵入定之所
了性茅  棚故 基在山之西麓 四山环抱 地极偏僻 遂茅棚 历史详了残禅师事略中
醒目崖  在寺之观音堂后 为虚腹禅师习静阅经处也 崖极幽僻 推窗远眺 如入画图
 
人物
 
李典 字曼成 山阳巨野人也 典从父乾 有雄气 合宾客数千 家在乘氏 初平中 以众随太祖 破黄巾于寿张 又从击袁术 征徐州 吕布之乱 太祖遣乾还乘氏 慰劳诸县 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 招乾 欲俱叛 乾不听 遂杀乾 太祖使乾子整将 乾兵与诸将击兰封 兰封破 从平兖州诸县有功 稍迁青州刺史  整座典 典徙颍阴 今为中郎将 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 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贱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国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都亭侯。封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曲慨然曰:“此辽欲奉教出战。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祯邑百户,赐典一子爵关内侯,邑百户;谥典曰愍侯。(详三国志魏书)
 
李恩绶 字亚白 晚号纳庵 丹徒人 附贡生 幼颖悟 笃志经史 长益博览载籍 诸子百家 靡不研究 工时古文 词閎深奥 衍不袭浮藻 以是不利场屋 遂弃笔状游 名公争延 致诗友 切劘所旨 益身鲍学 使源深薛山长 时雨 尤激赏之 性耽吟咏游 屐所至 名流硕彦 迭相唱和 积稿盈篋 生平留心掌故 幽光倚行 极意表章 宿学凋零 浮华日驰 独研精古 学考证源流 著作等身 里人目为边笥 尤笃内行 族党称之 著有纳庵骈体 文存读骚阁 赋存缝月轩词 录冬心草堂诗 选眉州室 试贴纳庵 类稿历代诗人祠堂记 并辑润州赋钞 俱已刊行尚 有《巢湖志》《香花墩志》《紫蓬山志》《采石志》《庐阳名胜辑要》广圣贤群辅 录尚友录 箴补文苑 矩获纳庵随笔 纳庵 文钞 氾湖唱酬 集彭门诗文存皖江 游草哀絃集 百衲琴词林撷隽 谚林 评林等书待梓藏 于家七十七岁考终 里人私谥曰文靖先生(按此系丹徒邑志文苑传录刊)
 
文跋
 
西庐禅寺同戒录序
 
昔世尊为一人事因缘 出现于世 盖欲人人顿悟自心 了明本性 得成正等正觉 所以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 然心非法 不显故 借法以显 心法非心 不立故 因心以立法 西竺佛佛相传 传此一心 东土祖祖授受 亦受此一心 后至世尊 临涅盘时 众弟子请益 曰 佛灭度后 以何为师 佛遗嘱云 后世当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由是仪范结集于西乾 戒法宏传于东震 外秉律制以持身尘 尘能解脱内操精 鉴以励志 物物得圆明 然一切法即一切心 戒岂心外法耶 心实无体 戒亦是名 能识心于无体之体 亦能持戒于无持之持 持一心戒 能令笨戒具足毕 持众戒实无一戒可得 但能了心 自能了戒也 通元自愧不才 中途薙染 单明固事 于心宗略识佛法于一二 初信入近 修舍尸罗 则无所依 次代佛行化 非僧伽而不能立 所以戒为万善之元机 众生所依护者也 我紫蓬山西庐寺者 远挹巢湖 近吞蜀阜 从冈峦耸峙 媲熊真人悟道之区 峰岫迥环 近周公瑾读书之所 奈遭兵燹 庙宇一空 当年飞锡楼台 惨作荆榛之地 昔日传灯亭阁 倏成瓦砾之场 通元备尝辛苦 募创无由 幸蒙周薪 如统宪首 捐廉金俾 各殿重新建筑 舍施田亩 庶禅侣 乐足焚修 像绘文六之金躯 灯热千钟之宝炬 复周门栗太封君 大发慈悲 慨助资斧 命(元)打包北上 蒲伏礼部衙门奉敕颁赐龙藏 全部永镇梵宫 荷哲后之洪恩 天高地厚 沐檀那之嘉德 岳重山深 虽难比只园之胜境 亦无愧庐郡之名蓝 (元)所以不惜身命 大开道场 炳律日于中天 辉戒珠于良夜 亦仰体佛祖之仁 慈聊续尸之妙法 或可上报四恩 下接群机也已 若谓觉路宏开 迷津普渡 即在此 则吾岂敢 是为序时
光绪甲申年 嘉平月 佛成道日 楮旦 传曹洞正宗 中兴开席 阴普通元头陀 谨识
 
通元和尚同戒录序    徐良辅
 
通元和尚者 周军门内戚 余馆薪如家 与往来最久 其生平为人 多胆略 重交游 规模远大 不屑小成 宝贵荣华 皆所亲历 兵焚后削发入山 不谈时务 其胸怀果决 智虑空灵 即此已见大斑 始住紫蓬 茅屋数椽 仅被风雨 不数年后 楼台殿阁 焕然一新 兹于小阳中浣 开堂传戒 普渡同人 因刊同戒录 间序于余 余于通元素不同道 其佛法广大 道术精深 不便妄赞 姑即其耳所闻 目所见者 为众人道之 以乐其志之有成 而信其心之不二也 于是乎序 时同治十二年 癸西 孟冬月
 
庐郡明教寺同戒录(附)    (释)学  道
 
粤自座分诃叶 佛教肇与 氏判甘瞿 释迦伊始 世尊为大事而出 西天之三乘 标微远摩 因布化而来 东土之五灯印 可想禅门之大启鱼山 偕鹿苑齐名 衍佛法于无穷 鹤泪与马呜并重 甚至白云 一邬广严 别有家风 精舍数椽 已公远施化雨 此摄心为戒 之所以昭著于震旦也 忆我法祖 通元始持戒于紫蓬 继参禅于明教 此台为魏武教弩之所 唐大历间 得铁佛一尊 刺史裴绢 奏请为寺 岿然百尺 俯瞰全城 断戈漫话 夫前朝卓锡 合寻夫初地 降龙伏虎 脱身于刀剑之场 驯象坐狮 证果有香火之奉 于是梵声远播 古迹重新 上古之法灯递燃 了硕之薪传遥续 不辞勤瘁 专赖布施 蒙郡绅大檀越王廉斋善士等 雅意成全 经营倡始 及周子昂观察 禀武壮公遗意 慨然捐廉 乐与为善 俾殴堂再皓 金碧重辉 方思众志成城 滕境之松阴 待补执意 藏真净土 满天之花雨 难沾我法师 无隅伤善举之未完 慨结庐之匪易 乃重奔湖海 甘效杯渡 以行修大发慈悲 聊续尸罗之妙法 亦复解脱红尘 遽升碧落 学道忝嗣清规 难承慧业 幸番经之 得所溯讬钵之有因 依亭阁以传灯 胜比只园之地 近师门而喝棒 敢逃结社之林 谨择于光绪十九年十一月某日大阐梵坛 重演律戒 在学道固以心执法 上不辜众师教戒之恩 尔弟子须以法守心 下不负一已辛勤之意 虽今日晨钟夕梵 固甘禅院清贫 倘他年得道飞仙 更属庐阳佳话 渊源有自 宜各勉旃
 
明教寺传戒序(附)    方振鹭
 
盖闻迦叶 文殊 均属渡生之圣 鹭池惊岭 久为宏教之区 东林以结祉为缘 虽儒亦佛 西土以传灯示戒 有道皆仙 自来济世真人 罔不结尘净土 如我明教寺法席 学道上人 本舒邑之旧族 为淝水之高僧 早破红尘 维舟法岩 修成丹果 翼善禅门 阐世尊济众之真 六根俱净 得达摩传心之木 二谛皆通 此固不愧通元嫡派 无为高徒也 振鹭尘缘未断 元律鲜探 自愧心蓬 征逐名利 兼之学落 未便铺扬 然居近崇台 久悉胸怀洒落 偶聆慧教益 知智虑空灵 况是寺也 往称古刹 实棣嚣尘 虽春笋秋菘 足供得积 而红氛紫俗 易间清修 惟我上人 灵心夙具 慧眼独明 悟到是空 妙入三摩之地 守而勿失 常超四大之中传狮吼 而惟吾独尊 地登不退 悟龙指而与道大 适果证群支 今卜于光绪十九年十一月 中浣开坛传戒 普化同人 广集师徒 选佛傍菩提之树 焚来香火 余烟绕罗汉之松 三乘法远接渊源 魔销慧剑 千朵莲别开世界 苦渡慈航 传经旨于上方 佛佛谈经点石 辉戒珠于长夜 年年咒钵生花 振鹭信其 有志竞成 立心忒谬 赠俚语藉 抒耳闻目见之真 为道精严 永志宝筏 金绳之异
 
西庐寺通元方丈小序    (里人)封觐扬(以桐)
 
佛号大雄 善为众生说法 乘名圆觉 但凭暗室明心 上人其参破此中三昧者乎 迹其壮年历劫 曾思拜将登坛 迨至末路 逃禅那计 张弓挟矢 窃愧不如周处 怅三害之未除 何堪远绍袁安 忍一寒而竟卧 适还山梦佛棒喝 当头鉴入 市为屠刀藏袖 手教崇五戒法 悟三空志切 传灯情深 面壁惟是 紫蓬名胜 绀宇倾颓 静参七祖法禅 未广五明宗派 僧无行脚 斋米谁供 石可点头 香灯宜备 于是沿门讬钵 献佛借花 礼九华而谒五台 叩幕府而商梓里 幸大人君子倡义 捐金重兴佛宇百楹 并请藏经万卷 释迦宝相 金碧庄严 梵刹清齐 蔬笋粗备 东林结社 时招慧业 文人方丈谈经 兼主僧尼度碟 此亦诚意正心之道 几同克已复礼之功 虽云清净无为 绝胜聪明误用 有客题时 寺壁已看 壁上笼纱 他时话雨山门 合向门前留带
 
西庐寺善后碑记      封觐扬
 
主讲禅林法戒住持 西庐寺比丘僧通元 病卧禅房 将以募置佛田 勒碑垂后 命其徒无为 间序于余 因即其所属者 而次第之日 夫阡陌既开 纵横攸定 惟沧海桑田之多变 或此疆尔 界之难分 得不备豫 不虞慎终于始哉 如通元上人 洵优深思远矣 念自三生有幸 悟来四大皆空 家山梦佛 怖鸽魂 依石壁参禅 毒龙力制 惟是紫蓬寺破 黄叶村稀 薪米谁供 香灯莫给 于是打包行乞 讬钵募缘 幸赖名公善士 施惠捐金 重修山寺百楹 续置佛田几契 鸣钟会食 庶几香积厨开 挂锡谈经大笨 蒲团坐破法严 五戒路广三明 虽一瓶一钵 自成和尚家风 而有土有财 不废檀那香火 今将庄田水道 处处分明 经界山林 条条备列 计亩早完 正课勤碑 永禁争端 睹山中翠竹黄花 庶物胥关佛性 玩石上青泥绿字 后人如见师心 时光绪戊子年浴佛节前三日
 
答虚腹上人书    李恩绶
 
虚腹大开士 法座顷读贝函 如造竹所 清风飒至 是义皇上人 隽语纷来 得松石间 意我一尘客 缅想山中 深溪蓄翠 幽岫栖云 桑下三宿之游 蒲一榻之寄会 与吾师证为仰宗 派参戒慧净根 寒山之诗 既授以掌 岩泉之饮 兼果吾腹 时则龛灯隐青 妙无鬼气 阶虫絮月 解答吟声 深夜契谭 遂至罢寐 若夫晓雾将歇 林鸟乱喧 夕噋欲颓 潜鳞竞跃流水听 而不腐深松行 而有香几 欲息嵇琴阮啸之踪 释周妻何肉之累 惜难蜚遁 徒慨羁离 白门秋赋 意味索然 乃值梅子之熟 辱讯木樨之香 向慧业参文 为俗人拭涕 可不必也 吾愿虚公 空诸所有 慎勿实诸 所无而已 承索山志 此是举粗有稿 草曼成之 陵颇可征 实樊哙之冢 聊以存疑 痛扫乡谈 以成信史 与古为徒 当仁不让 乞与定长老 姑信之鄙人 行且南旋蜡屐选幽 触岑延赏盟诸 异日手复 即颂禅祺
 
與虚公書    李恩綬   
 
虚公侍右山 中别后 忽得好雨 想梵乌唁唁 灵泉汩汩 林幄晨涤 岚阴夕霏 推窗延眺 得意忘言晚 乃一灯荧荧 破衲拥影 坐如骆驼 空谷无人 答以猿鹤 清绝静绝 不知去尘世几由旬矣 绶则饥驱出门 缚于周何之累 六根未静 八筏难施 欲从大智 识于折脚铛边 做些冷澹生活 以还本来面目 不可得也 如何如何 临湖方孝廉 六岳豪于诗前 游紫蓬归 首倡一律 楚南陆兰生布衣 和之 余亦继声 复题丈室 得二首 聊以疥壁 皆赖方君书就 今遣使奉上 此即香山藏诗 南岳佛龛之意也 幸护持焉 宝刹殴宇 旁屋约如 干间某处 祀某像 某檀越 某施缘 可指视分明 庶编入志中
信今傅后吾家混元皇帝有云 圣人虚其心 而实其腹 盖禅学尚空 而文字之学 必征诸实也 立盼录示 庶勒为成书 明岁即付梓矣 为浮屠合尖 当有其人 天乍霁 伸纸书此 以缔莲因 伏惟兹照
 
重建西庐寺碑跋    (里人)周行原(项朊)
 
湖山非清远无以涤尘滓 道场非严净无以肃皈依 此山有此寺 足以当之 夫紫蓬 近吾圩祖居约十里 距城约六十余里 寺为肥西名胜之一 揖巢湖于上游 俨砥柱于云外 占一方之灵秀 为六安之来脉 自昔名缁巨公多栖息焉 按寺明季 有高僧鉴融 宿植胜因 大宏佛事 香火供养之田甚移 自咸丰三年兵燹后 祠宇毁尽 而腴田亦没于民家 为吴程卞三公 诸大檀越碑载 所施由来久矣 予先人每过之 兴嗟 语当事者曰 栋宇倾圯 是守土者之责 漫无訾省 予先叔祖武壮公 慨捐银七千两 施田一百二十二担八斗有奇 并建禅堂僧寮诸祠 宇灵迹胜 概相为绮 错又得先祖刚敏公襄助为理 始屹然称丛林迄今 赖膏腴之田 助伊蒲之供 令止者无求 来者有获 成于是 在盖洪钟锵而铁围净 法鼓振而世界清 可与鹿苑兢其光华 鸶峰埒其斧藻矣 通元师谓 经始之功不可无报 遂于大殿东 祀刚敏武壮二公栗主梦东上人诣 余日是不可以不志之 余惟可诱迷济俗者 裔夏无论也 佛教之神变 难于殚言 其尤则 清净圆通 慈忍斋戒止耳 先王之恭默 无为与清净同存 神过化与圆通同忠 恕悯恻与慈忍同惩 忿窒欲与斋戒同 其不同者 教耳 达者岂以教异 而碍其理之同哉 子不语怪力乱 神恶其惑也 佛教之指归 可以开群迷 裨王化 非神怪也 中国尊古崇儒 梵刹琳宫 兼领于祠部 意盖远矣 况此地严峦耸秀 水木清华 冥坐经行 尘情顿豁 不须臾间 还我本性 即谓出险之神驭 疗困之良药 奚而不可予欢 世之愦愦 愤不辨而志之 令后之君子 游其地 契其宗 必有知予言之 非卤莽者比也 于是乎书
 
紫蓬山望巢湖赋(有序)    (丹徒)李丙荣(树人)
 
桐城马通伯先生《抱润轩文集》丁未三月 游紫蓬山记 有僧言 ‘晴霁则巢湖中 帆樯可指’之句 因作斯赋 不免诒续貂之诮矣
春气蓬蓬 春山郁葱 试肥西之游屐 寄砚北之诗筒 好景好画 峭壁擎空 云容舒卷处 树景有无中 抒予怀之伊 郁陟奇石之穹隆 吾将远眺 以寻诗料兮 辄狂吟而感慨无穷 盖斯山也 地阔天空 树老枝丑 幽栖夸今古之丛林 名胜数西南之郊薮 草木焕其菁英 岩穴郁其幽秀 鸡鸣襟带于山前 马鞍屏藩于峰后 驰遥想于蓬瀛 托高踪于培缕 此犹未穷巢湖之浩渺也 已觉庙貌峨峨 推为庐西之林岫 乃历崖巅 乃启窗合 蓬门吠有惊龙 竹院时逢老衲 几弯栏槛迥环 四野烟云吐纳 但见远水天连 惊涛浦合 霞烘四鼎之山 月挂孤山之塔 洲形绕断岩 苍茫云态作奇峰 开阖双丸之日月 波挑万顷之帆樯 浪踏因已萃 奇观于俄顷 极斯游之杂沓矣 且其山则远挹潜霍 近供金庭 斜窥施口 傍接沙汀 劲敌嗟孙曹之陈迹 水师吊俞廖之英灵 今则烽烟四起 沧桑几经 遗老多飘萧须雪故友竟零落晨星 举目有河山之异 伤心无雨露之零 莫不欢警 传风鹤雾黯沧溟者矣 既而健扶竹杖小驻云耕烟皴树碧雨洗山青风声习习石骨亭亭益觉豪情莫遏倦眼常醒爰悲歌而把酒愿谷以遁形歌曰城郭犹是人民非陵谷变迁今式微湖山终古镇安徽变态风云拥四围当年情景认依稀王谢堂前燕早归间谁达者脱尘韈下有诗人半掩扉登高作赋已违果真鲁国灵光巍
 
西庐长老元公传    (寿州)张之屏(树侯)
 
释通元字荫普系出合肥袁氏原名宏谟生于有清道光八年昆季三人公其次也幼读书好击剑气体伟岸角技每甲其俦性任侠家綦贫妹夫周武壮公盛传微时
贫寠与公等岁荐饥将不能保其家室公因遣其妻别嫁得聘金与武壮中分之并获全济会族人某虐其邻舍公往说之受窘辱大愤执而戮之乃咤其母于武壮仗剑走江左时太平天国奠都金陵笨诸王侯惟忠王李秀成最贤投其戏下王亦推心任之转战南北数千里累功至将军守杭州时李文忠公东征武壮以偏师属焉知公在杭单骑往谒之说以利害公轩渠大言日士为知已者死岂好爵所縻且满清之不振众所共知即竭而力不过苟延数十年耳今姑以私谊相全明日请以干戈相见武壮拂衣去两军相持武壮战不利退数十里乃乞公之母夫人论以手书适江浙各要害败报迭至公知大势已去一夕忽失其所在时则同治二年也距公之故居数里有紫蓬山其巅有梵宇日西庐禅寺唐代古刹也迭经兵火已荡为墟矣与野僧结团瓢栖宿其中间往山邨乞食一日有人蓦然遇之日咄子非杭州失踪之袁将军乎胡至此视之则其旧识某也公怆然日吾已厌世以母老不忍远去姑止此耳由是皆知公已出世为僧矣时肥右从军诸公皆已贵显钦公之节操命愿为之新其寺宇数千年这胜迹于是乎再振公又走芜湖广济寺乞法于广惠上人乃开戒坛度僧众第山奚阻深人迹罕至复于城内建明教寺为下院以便十大众所栖止行脚所至草木增辉法嗣生徒其丽不意亦英雄末路之一消遣法也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二日以微疾化去嗣法僧圆觉为建塔干山之址中华民国十四年仲冬寿州张树侯来游其五传法嗣三惺出示其行状乞为传因书其略
张之屏曰吾耳元公这名久矣今既悉其详复瞻拜其遗像广颡深目隆准而丰愈益不可间使公而在其感慨又当何如耶尝读宋濂所为登弼传以益世之才见遏于群小入王屋山为道士傺佬如元公殆亦其人欤岂天心之未厌乱耶胡丰其才而复啬其遇也噫
按通公俗氏孙先奎先杰两中将皆任侠尚义爱护桑梓本山尤拓其庇魔劫外侮弭于无形
 
西庐禅寺同戒录序    (里人)王  逸
 
西庐禅寺踞紫蓬山之巅为吾肥第一之大从林也殿阁雄丽佛像庄严县之民进香者睡相接虽日佛力感应亦主锡者有以启人之信心也昔三国时魏将李典驻肥上尝建其祖李陵庙于此故又名曰李陵山至唐始称寺云清成同间红羊降劫皖南北蹂躏殆偏寺亦毁乱定后通元和尚乃复兴焉并延法师传戒自是香火大盛数传至梦东和尚生具慧因长多功果弹琴竹后边说法花飞五蕴皆空明月悬心天之镜一尘不染清水澄性海之波更有大过人者民国丙辰曾为其师祖明定和尚高建法幢今岁冬复为其法师维煌和尚宏扬冥戒念授衣钵之洪慈归功前 哲绍传灯之大典佑启后人且以老婆心运广长舌亲主法筵训迪戒子非有过人之德能如是乎余因之有感矣经云其父析薪其于弗克员荷又云厥父作室厥子乃弗肯堂攘美贪功弃源忘本儒数中比比然也若梦东者汹出家之雄可以风当世矣余久熟梦东名今始识其方丈盘桓数日获益良多因悉其传戒缘起临别书此以赠之他日同传录成请附之篇未以为新进众比丘劝
 
西庐寺源流序    释三  惺
 
李陵山古名良余季汉魏将李典镇合肥时建庙山巅祀其七世祖李陵此李陵山得名之始也到李唐间始赐额日西庐寺然代远年湮废兴者屡矣清康熙中我始祖鉴容智公卓锡于此乃大修梵刹创建从林实为一代开山始祖嗣遭咸丰兵劫佛殿僧寮荡为瓦砾惟俗传之李陵大王殴巍然存焉我高祖荫普通公本济世才行出世法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其抱负略同赖周刚敏武壮两公慨助巨赀因得辉煌庙貌再树规模复于同治十年开演戒法普渡迷津公之栉风沐雨克成厥志又为中兴一代之始祖也然住山未久即移住郡城之明教寺迨光绪九年颁赐龙
藏钦命方丈始奉旨回山二传我曾祖圆觉令公三传我祖明定显公四传我法师维煌密公并恪遵祖训克绍前休我法师素以生死事大不甘尘嚣乃将衣钵委之于三惺住持承乏而已则一盂一杖退隐岩阿旋见明教寺数经烽火颓坍强半因慨然曰若不起为整葺即深员先通公经营缔造之苦心矣于是西出关陇北至燕都讬钵募缘备尝艰苦迭荷张公勋伯遐公芝泉布施多金俾兹碧殿绀垣恢复原状人皆为无量颂诅料工方告葳一弹指间而师即含笑西归乎三惺自维薄德不敢使先师功果湮没不彰故今冬广开梵坛为先师宏扬戒法尚愿汝诸戒子体世
尊之慈悲烈祖之勤苦受而守之广而传之由定生慧后起有人是则我先师之厚期而三惺区区之衷亦可稍慰也夫
 
李陵庙   (邑人)龚  楚
 
重围深入计原疏兵败途穷力尽初汉帝寡恩臣至此苏卿返国尔何如殊乡落日千山雪痛哭陈情一纸书此处未应遗庙在寻钟仍向远公庐紫蓬山行营别英刺史西林时劲筠要为清颍之行(合肥)徐子苓(西叔)
惨淡荒山酒相看泪转无风云故萧瑟天日共踟蹰白壁投时贱青萍结客孤不须怜病马老矣尚知途寂寞春花尽蹉跎复远游言寻清颍客同贯钓鱼舟历碌裈中虱迷温海上鸥生好肝胆留以奉君侯
 
紫蓬山志后序
 
古所谓人杰地灵信有之矣肥西山最着刘宫保省三家近大潜张靖达之居址近周公山若紫蓬山望之如云兴雾淳者则周刚敏武壮二公家于斯焉成同之交皆勋业彪炳若鼎峙然今大潜有山志而紫蓬无闻余自光绪甲申夏客刚敏里第最久暇即人山初犹惑于乡谈谓山一名李陵魏李典守合肥祀其七世祖陵于此然心窃疑之继乃博考旁征确知其误此志之辑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不此之辨往昔左先生仲甫修合肥志既误载邑人龚楚李陵庙一诗嗣光绪程鸿诏汪宗沂诸公修通志及庐志又误以李陵庙羼人模糊影响不深考来历遂笔于书吾深虑后世似传讹于无穷也夫地舆之学难言矣某山某水隶于某郡县犹可详悉到某山之一邱一壑孤兔之穴处深箐之翳蔽非屐齿所及畴能识之在昔郦道元注水经彼此南北阻绝今读其书犹有遗憾故毛西河自注萧山县志刊误又道光间刘赞动有宝应县志辨皆于其乡事迹加意搜剔不敢蹈空恒兢兢焉吾京口蒜山着在史册后讹为银山与金山相俪面别指江边一小石碛为蒜山久之无有知其非者沈宗伯归愚微时侨京日祝氏之见山楼乃着论辨之识者服其坡光绪初余里修丹徒志补沈记于其中诚不乐于自欺以欺人也今紫蓬山兼称李陵则可必泥李陵为人名则不可也且汝南家世郁为乡望有稽考文献责焉噫世有见斯志能知予者听这或以斯志竞罪予者亦听之
 
乙未孟冬丹徒李恩绶书于紫蓬山馆之心太平庵跋亚白李先生馆吾郡周氏最久辑巢湖志戍复创紫蓬山志二卷大意辨李陵非人名又据李陵峡以为魏将李典墓之实证又亲舆虚上人展典墓盖先生在明初亦将门后裔其四世祖恭敏公据润州谱勋业武略载徽省通志本舒人也今恭敏墓葬北平卢沟桥左右故于典公墓门亦徘徊久之此志体裁颇善所采艺文尤雅饬往昔山下卞氏程氏两家诸碑谬陋纷纭到此涤尽世有我辈登临者读是志应望汝南山庄乔木葱笼蔚然深秀而指庐咏欢之日此中有人同社弟方澍拜识时乙未仲秋二十七日游紫蓬归挑灯书此

(责任编辑:admin)